出师表,诸葛亮忠诚智慧之典范全解读

07-19 1152阅读

《出师表》乃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递的辞表,字数共计七百五言,全文不仅彰显了诸葛亮忠诚、睿智、坚定不移的品格,更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关系,下面,我将为您细致解读《出师表》的原文与翻译,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。

原文: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,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,诚宜开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振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,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治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。
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,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

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,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。

出师表,诸葛亮忠诚智慧之典范全解读

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,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,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
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,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嗟久矣,今臣破家,幸得赐死于蜀,未知何辞,臣虽肝脑涂地,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;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;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,臣不胜受恩感激。

臣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
翻译:

先帝开创的事业未竟而中途驾崩,如今天下分为三国,益州疲弱,确实是国家存亡危急的时刻,宫中的侍卫大臣们不懈努力,忠诚的士人们忘我地为国家效力,都是因为怀念先帝的恩遇,想要报答陛下,陛下应该广泛听取意见,以发扬先帝的遗德,振奋志士们的士气,不应该自轻自贱,曲解忠言,堵塞忠谏之路。

宫中和府中,都是一个整体,赏罚、评价,不应有异,如果有作奸犯科的人,或者忠善之士,应该交给有司来论定他们的罪行和奖赏,以彰显陛下公正的治理,不应该偏袒私情,使内外法律不同。
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,都是忠诚老实的人,心思纯洁,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,我认为宫中之事,无论大小,都应该咨询他们,再实施,一定能弥补不足,有所增益。

将军向宠,性格温和,行事公正,精通军事,以前曾经试用过,先帝称赞他有能力,因此大家推举他担任督军,我认为军中之事,都应该咨询他,一定能使军队和睦,优劣分明。

亲近贤臣,远离小人,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;亲近小人,远离贤臣,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,先帝在世时,每次与我谈论此事,无不叹息痛恨桓帝、灵帝,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这些都是忠诚正直、宁死不屈的臣子,希望陛下亲近他们、信任他们,那么汉室的兴盛,就可以期待了。

我本是一介布衣,在南耕种,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,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,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,屈尊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,叹息良久,如今我国家破亡,有幸在蜀地得到赐死,不知该说些什么,我虽然肝脑涂地,但愿陛下将讨伐敌寇、复兴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,如果没有成效,就请治我的罪,以告慰先帝之灵;如果没有振兴德行的言论,就责备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懈怠,以揭露他们的过错;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,向他们咨询治国之道,听取正直之言,深入追念先帝的遗诏,我感激不尽。

我现在要远离,临别之际,泪如雨下,不知该说些什么。

《出师表》是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典范,也是古代辞表文学的佳作,通过这篇辞表,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、对国家的忧虑、对君主的忠告,以及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,在当今社会,我们仍能从《出师表》中汲取智慧,学习忠诚、智慧、坚定的品质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