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,忠诚智慧与家国情怀的出师表典范

07-03 714阅读

诸葛亮,忠诚智慧与家国情怀的出师表典范

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涌现出无数流传千古的文学瑰宝,《出师表》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作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呈递的一篇辞表,其文不仅彰显了诸葛亮忠诚、智慧与深厚的家国情怀,更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典范。

《出师表》原文如下:

先帝创业未半,猝然崩殂,今益州疲弊,正是危急存亡之秋,然侍卫之臣竭诚尽忠,忠志之士忘身报国,皆因追念先帝之恩遇,愿报之于陛下,陛下宜广开圣听,弘扬先帝遗德,振作士气,不宜轻视己身,言辞失当,堵塞忠言之路。

宫中府中,本为一整体,奖惩赏罚,不应有异,如有作奸犯科者,或忠善之士,皆应交由有司审理,以彰显陛下公正之治,不宜偏袒,使内外法度不一。

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皆忠诚良实,志虑坚定,先帝因此选拔他们辅佐陛下,愚以为宫中之事,皆应咨询他们,必能弥补不足,有所裨益。

将军向宠,性情温和,才智过人,熟悉军事,昔日试用,先帝赞其有才,因此众议举其为督,愚以为营中之事,亦应咨询他,必能使军队和睦,优劣各得其所。

亲贤臣,远小人,乃先汉兴盛之由;亲小人,远贤臣,乃后汉衰败之因,先帝在世时,常与臣论及此事,无不叹息痛恨桓、灵二帝,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等,皆为忠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近信任他们,则汉室之兴,指日可待。
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,乱世之中,但求保全性命,不求闻达于诸侯,先帝不以臣卑鄙,屈尊三次拜访臣于草庐之中,臣感激涕零,岂因祸福避趋之?先帝深知臣谨慎,故临崩之际,将大事托付于臣。

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辜负先帝之托,故渡泸深入不毛之地,今南方已定,兵甲充足,当率三军北定中原,竭尽驽钝之力,铲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,此臣报先帝之志,忠陛下之分也,至于权衡利弊,竭尽忠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责也。

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若无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,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过,以明其咎;陛下亦宜自谋,以询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,臣不胜受恩感激。

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
从《出师表》原文中,我们可以领略到以下几点:

忠诚智慧: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和对后主刘禅的忠心,关注国家大事,关心百姓疾苦,体现其智慧,在处理国家政务时,善于听取意见,虚心接受建议,使其成为杰出政治家。

家国情怀:诸葛亮多次提到“汉室”、“先帝”、“陛下”等词语,表达对家国的热爱,希望国家繁荣昌盛,百姓安居乐业,他勇担重任,不畏艰险,彰显家国情怀。

谦虚谨慎:诸葛亮自称为“布衣”,表示自己出身低微,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“驽钝”,但仍然尽力为国家效力,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,赢得人们的尊敬。

情感真挚:在《出师表》原文中,诸葛亮多次表达自己的情感,如“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”,这种真挚的情感,使文章更具感染力,让人为之动容。

《出师表》原文展现了诸葛亮忠诚智慧与家国情怀的典范,成为忠诚、智慧、家国情怀的象征,激励着无数人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