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秦论,原文精读与翻译深度解析
《过秦论》乃西汉时期杰出史学家、文学家贾谊所著的一篇著名政论文章,收录于《新书》之中,此文深入剖析了秦朝兴衰的历史脉络,揭示了导致国家覆灭的历史规律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,以下是对《过秦论》原文的精读与翻译解析。
原文:
秦孝公据崤函之险,拥雍州之广土,君臣同心,固守边疆,意图觊觎周室之权,彼时,商鞅辅佐,内修法度,兴农重织,整饬兵甲,外行连横,与诸侯争锋,秦人遂轻易夺得西河之外。
孝公崩逝,惠文、武、昭襄王继位,承袭祖业,沿袭遗策,南取汉中,西并巴蜀,东割膏腴,北收要害,诸侯震恐,结盟谋弱秦,不惜珍宝、肥沃之地,以招揽人才,联合抗秦,秦尚有余力,度势而行,见机而作,故诸侯虽惧,不敢生异心。
及至始皇,承六世遗烈,振长策以御天下,吞并二周,灭诸侯,登九五之尊,握生杀大权,威震四海,南定百越,北筑长城,御匈奴七百余里,东至海,西至流沙,莫不臣服,制鄗、洛,班马列,夹道而祭,海内一统,秦王自恃关中坚固,金城千里,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基。
然秦王之欲无极,事无难,志未已,二世元年,陈涉起于大泽,众志成城,赢粮景从,山东豪杰纷纷响应,终致秦族覆灭,若秦能爱六国之人,传至三代,可延绵万世,何人能灭之?秦人自顾不暇,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。
翻译:
秦孝公占据崤山与函谷关的险要地势,拥有雍州广阔的土地,君臣同心协力,坚守边疆,意图觊觎周朝的权力,那时,商鞅辅佐他,内修法度,兴农重织,整饬兵甲,外行连横,与诸侯争锋,秦人遂轻易夺得西河之外。
孝公崩逝后,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继位,承袭祖业,沿袭遗策,南取汉中,西并巴蜀,东割膏腴,北收要害,诸侯震恐,结盟谋弱秦,不惜珍宝、肥沃之地,以招揽人才,联合抗秦,秦尚有余力,度势而行,见机而作,故诸侯虽惧,不敢生异心。
到了始皇时期,他承继六代祖先的遗烈,挥舞长策以御天下,吞并二周,灭诸侯,登九五之尊,握生杀大权,威震四海,南定百越,北筑长城,御匈奴七百余里,东至海,西至流沙,莫不臣服,制鄗、洛,班马列,夹道而祭,海内一统,秦王自恃关中坚固,金城千里,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基。
秦王之欲无极,事无难,志未已,二世元年,陈涉起于大泽,众志成城,赢粮景从,山东豪杰纷纷响应,终致秦族覆灭,若秦能爱六国之人,传至三代,可延绵万世,何人能灭之?秦人自顾不暇,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。
《过秦论》通过对秦朝兴衰的描述,揭示了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,即暴政和过度扩张,贾谊在文中以秦朝为例,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,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,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