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书愤原文与翻译,忧国忧民情怀的深刻体现
《书愤》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其诗如下: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 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 千载谁堪伯仲间,独忆先皇事草堂。
这首诗流露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,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翻译: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 翻译: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放声高歌,畅饮美酒,与青春为伴,正好踏上归乡之路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 翻译:即刻从巴峡穿越巫峡,紧接着便从襄阳出发,直奔洛阳。
千载谁堪伯仲间,独忆先皇事草堂。 翻译:千年以来,谁能在才智上与之比肩?我唯有独自回忆起先皇在草堂的往事。
在这首诗中,杜甫首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他放声歌唱,畅饮美酒,与好友相伴,尽情享受青春的时光,这种美好的生活并非长久,他深知自己无法永远停留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状态,于是产生了“好还乡”的念头。
杜甫描绘了自己从巴峡穿越巫峡,再从襄阳出发,直奔洛阳的情景,这里,他巧妙地运用了地理环境,寓意了自己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,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。
在诗的结尾,杜甫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,他认为,千年以来,才智出众的人寥寥无几,而自己只能独自回忆起先皇在草堂的往事,这里的“先皇”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,杜甫借此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,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奈。
《书愤》这首诗,充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,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,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国家、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怀,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,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。
《书愤》这首诗是杜甫忧国忧民之情的深刻表达,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,杜甫展现了自己作为一名诗人的担当和情怀,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才华,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国家、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