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传颂的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,月下寄怀情韵
在中秋佳节这一月圆之夜,历来是文人骚客抒发情感、寄托思念的黄金时节,唐代诗人王建以其独到的眼光,创作了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一诗,其流传至今,千古不衰,本文将深入赏析这首古诗的原文,一同感受诗人在月光下寄托的深厚情感。
古诗原文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 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赏析
在这幅《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赏析,月下寄怀,千古传颂》的画卷中,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颗跳动的心。
诗眼独特,意境深远
王建以“十五夜望月”为题,巧妙地将中秋之夜的皎洁月色与人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,诗中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”两句,描绘出一幅宁静、清冷的月夜景象,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,营造出一种凄美、哀愁的氛围,使读者在欣赏月色的同时,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。
语言简练,意境优美
王建在诗中运用简洁、凝练的语言,将月色、桂花、树鸦等意象巧妙融合,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,如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赞美,又抒发了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,诗人以“人尽望”形容月光的美好,以“秋思落谁家”表达自己的孤独,使诗句充满了浓郁的情感。
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
这首诗共四句,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首句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,描绘了月夜的景象;次句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,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寂静;第三句“今夜月明人尽望”,承上启下,引出诗人对月光的赞美;末句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,整首诗层次分明,情感真挚,令人回味无穷。
传承经典,影响深远
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这首诗,以其优美的意境、深刻的情感,成为了中秋佳节的传统佳作,诗中“十五夜望月”的意象,成为了中秋节的象征,流传至今,这首诗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,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。
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,它以独特的视角、优美的语言、深远的意境,抒发了诗人对月光的赞美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,这首诗传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,成为了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,在未来的日子里,让我们共同品味这首古诗的韵味,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