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与艺术鉴赏解析

前天 1113阅读

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与艺术鉴赏解析

《小石潭记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佳作,以其古雅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著称,原文采用古文形式,文字简练却意蕴深远,以下是对《小石潭记》原文的翻译与赏析。

原文: 余以嘉庆三年春,自临川令移疾归,道出永州,游小石潭,得其所居,遂命笔以记之。

其石奇而丑,峰回路转,有若肺肝者,泉从石出,泠泠作响,微风鼓浪,水石相激,声如鸣佩环,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瑶,彼童子之顾我,亦若是也。

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,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佁然不动;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
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,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,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,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,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,故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

遂至岩下,得潭,水尤清冽,深不可测,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,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佁然不动;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

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猿鸣三声,泪落沾裳,登舟,涉流而东,至于胜景,舍舟,从口入,复循其西东,遂迷,不复得路。
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,以为凡观游之乐,必有所得,能记之。

翻译: 在嘉庆三年春,我从临川县令的职位上因病辞职,途径永州,游览了小石潭,找到了它的栖息地,于是提笔记录下所见。

那里的石头形态奇特,又显得有些丑陋,山峰回环,宛如人体的肺肝,泉水从石缝中涌出,发出清脆的声响,微风吹拂,水波荡漾,水石相击,声音宛如佩环相撞,他们用木瓜投掷给我,我用美玉作为回报,那些孩子们望向我,亦是如此。

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,都仿佛在空中游动,无所依托,阳光透过水面,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,静静地不动;忽然又向远处游去,来来往往,快速穿梭,好似与游客们共享欢乐。

向潭的西南方望去,山势曲折,如同蛇行,时隐时现,两岸的地形错综复杂,难以探寻源头,坐在潭边,四周环绕着竹林,寂静无人,令人感到凄凉,寒气透骨,幽深而寂静,每当晴朗的早晨或霜冻的早晨,树林寒冷,山涧肃静,常常有高处的猿猴长啸,声音凄凉而奇特,空谷中回响,悲哀而持久,最终消失,因此渔夫们唱道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

于是来到岩石下面,找到了潭水,水特别清澈,深不可测,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,都仿佛在空中游动,无所依托,阳光透过水面,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,静静地不动;忽然又向远处游去,来来往往,快速穿梭,好似与游客们共享欢乐。

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清幽,不宜久留,听到猿猴的叫声,泪水沾湿了衣裳,登上船,沿着水流向东,到达了美景,舍弃船只,从入口进去,再沿着它的西边和东边走,于是迷失了方向,再也找不到路。

出来后,找到了自己的船,便沿着原来的路走,处处都做了标记,认为凡是观赏游玩的乐趣,必定有所收获,才能记录下来。

赏析: 《小石潭记》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,文章以简洁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清新幽静的画面,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
文章开头,作者以“余以嘉庆三年春,自临川令移疾归”为引,点明了写作的时间背景和作者的身份,作者用“其石奇而丑,峰回路转,有若肺肝者”来形容小石潭周围的山石,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石的奇特之处。

在描写潭水时,作者运用了“泉从石出,泠泠作响,微风鼓浪,水石相激,声如鸣佩环”等句子,将泉水的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,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,作者还通过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”等句子,将潭水的清澈和鱼的悠闲自在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文章的后半部分,作者通过对猿猴长啸的描写,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作者以“以为凡观游之乐,必有所得,能记之”作为结尾,强调了观赏游玩的重要性,以及记录下来的意义。

《小石潭记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,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,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